玉师学子三下乡:多元推普进侨乡,躬行调研促振兴

发布者:杨润发布时间:2023-08-12浏览次数:

推普团成员在果园中合影

2023年7月17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赴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甘庄街道开展为期七天的推广普通话社会实践活动,开设推普课堂,运用讲、诵、唱、演的方式来推广普通话用普通话讲好“聂耳与国歌”的故事,诵好《中国话》,唱出红色歌曲,通过“演”的形式来赓续聂耳精神。同时,“四只耳朵”推普团还采用“广播剧”的形式,在“演”中推广普通话;开设妈妈普通话线上课堂,促进家长与孩子在普通话学习中共同成长,也为推广普通话创设语言环境。另外,在普通话教学之余,推普团深入人民群众,前往当地果园进行调研,向果农学习修剪果树的方法,在身体力行中感受果农对于建设好家乡的强烈愿望,把普通话带到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甘庄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彝族、傣族、哈尼族等12个少数民族,民族特色显著;另外,甘庄也是一个异国风情浓郁的侨乡,居住着越南、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归侨和侨眷,他们带回异域文化习俗和饮食习惯,在与当地民族的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因此,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下,更需要推广好共同语言——普通话,使本地人与外界交流时不断层,更好地将当地文化和特色宣传出去,用普通话点亮乡村发展道路。

红色推普进甘庄,童音赓续入童心

课上,推普团成员问道,“聂耳何许人也?”,小朋友们纷纷举手抢着答道,“他是人民的音乐家”、“玉溪人”、“为国而歌者”、“《义勇军进行曲》”......紧接着,团队成员便为大家讲起“聂耳与国歌”的故事,聂耳短暂的一生共创造了40余首作品,他把云南人特有的热血忠魂付之于音乐,为电影《风云儿女》作曲,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在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了我国的国歌。国歌的诞生,不仅是聂耳艺术的高度体现,更展现出他高昂的民族精神,讲好“聂耳与国歌”的故事,能够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方向,滋养初心。

为了加深孩子们的感悟,团队成员在讲故事的基础上,还教孩子们学唱聂耳的《卖报歌》,在声声童音中,将聂耳精神如种子般埋进孩子们的心田。

团队成员正在教唱《卖报歌》

课上,学生刀骏宇也提到,“这次的活动让我更好地认识了聂耳与国歌的故事,还学会了《卖报歌》,同为玉溪人的我要以聂耳先生为榜样,以后好好学习,为社会做出贡献”另外,郑婧瑶小朋友也说,“聂耳是玉溪人,我们应该多多了解他的故事,学习他的精神,在活动中,我知道了《卖报歌》的背景,才能够唱出聂耳先生的情感。”

母音童语共进步,一字一音助推普

除了开设孩子的课堂,推普团还设置“妈妈普通话”线上课堂,鼓励家长与孩子共成长、同进步,在家庭中营造学习普通话的氛围。课堂依托微信群,由团队成员录制学习视频,并发布每日打卡任务,从妈妈们的语音作业中发现问题,并引导家长纠正乡音、发准字音。通过线上课堂,做到家长孩子两手抓,对于甘庄的家长来说,普通话是生活中并不常用的语言,习惯了民族语和方言,讲普通话会显得格格不入,推普团的妈妈普通话线上课堂不仅为家长们提供了“讲”的机会,更是在一个个家庭里埋下了普通话的种子。

在学习群里,定瑞妈妈感慨道,“我平时不说普通话,因为我才读了小学三年级,汉语都说得不太好,更别说是普通话了,这次也是鼓起勇气说的,很感谢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讲普通话。”不仅如此,俊熙妈妈还说,“本来是很不好意思的,但老师们一直在鼓励我们,肯定我们,我觉得很高兴,以后也会加强练习普通话。”

声情并茂演故事,字正腔圆讲词句

参与广播剧的孩子们来到了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融媒体中心进行广播剧“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录制。录制前,团队成员带着孩子们一遍遍练习,纠正发音、改正乡音,保证孩子们的普通话发音的标准度,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录制中,由推普团成员担任旁白、刀骏宇小朋友扮演聂耳、杨定瑞小朋友扮演夏衍、李安然小朋友扮演房东太太、白旻阳小朋友扮演许幸之、刀文君小朋友负责录制读后感。每个人都拿出了最好的状态,每个字都说得有准确又有感情。

团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在元江县融媒体中心录制广播剧

推普团通过录制广播剧的形式,让孩子们从中领略到普通话的魅力,在过程中享受普通话带来的愉悦,引导孩子们爱上普通话表达,在他们心中种下对普通话的热爱,为甘庄推普工作添了一份力。

学生李芯慈在录制结束时说道,“在录制中,我发现普通话和方言的感觉真的不一样,同一句话,用普通话说出来,总觉得更加好听,更正式。”

同劳同聊话致富,共辛共难求振兴

在开展推普课堂的同时,推普团会在傍晚沿街对周边村寨进行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与居民近距离交流,切身体悟当地浓郁的侨乡文化和多民族特色,用话家常的方式进行调研,真正走近居民,了解他们在语言上的真实情况,为解决问题提供现实基础。

在走访中,推普团遇到了一位多民族家庭的小孩,面部特征很像少数民族,但地方口音最轻。推普团成员在交谈中得知,孩子的爷爷奶奶分别是哈尼族和苗族,爸爸妈妈分别是哈尼族和傣族,一个家庭中有三种民族,复杂的语言环境反而促成了普通话成为日常交流的语言,但这也不利于民族语言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语言的影响力。

团队成员正在对多民族家庭的孩子进行调研

另外,推普团在村子里走访时,遇到了一群聚在门口乘凉的阿婆,在交谈中推普团了解到,这一群人里有苗族,也有哈尼族,更有互为亲家的两个民族,民族融合在这里体现地尤为显著。

7月21日,“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来到当地果园学习芒果树修剪,在共同劳作中,与果农拉近距离,将普通话推广到田间地头。叔叔为推普团成员做了修剪示范,耐心地指导成员们如何修剪,认真回答大家的每一个提问。紧接着,成员们就拿着工具开始自行操作,在叔叔的悉心指导下,成员们很快就掌握了修剪要领,逐渐能够正确修剪。

果农在为团队成员做修剪示范

推普团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果农的辛劳,认识到芒果种植对甘庄振兴的重要作用。甘庄的芒果品种多样,且风味浓郁、色泽鲜艳,种植面积很广,总面积达10多万亩,芒果产业成为甘庄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如果能够讲好普通话,就能用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去宣传甘庄,为乡村发展添一份力量。推普团走进果园,绝不仅是为了体验,而是要在切身感受中,推广普通话,助力甘庄振兴。

推普团是播种者,走向孩子,走近群众,在躬身实践中与居民真心相待,把普通话的种子带进村村寨寨,撒进稚嫩童心,在行走的路上体悟推广普通话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上一条:玉溪师范学院:校地联动,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培训|基地动态 下一条:玉溪师范学院“语路童行”推普团赴小石桥彝族乡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